深度:VAR的越位线,为何引发轩然大波?

上个周末,本季英超的争冠大战为球迷们献上了一场精彩的足坛盛宴,然而在国际足坛和国内赛场,还有一个突如其来的赛场因素却抢走了不少戏份,而这个意外主角居然是一条由VAR(视频助理裁判技术)所提供的越位线——这条决定临场判决的虚拟线不仅连续改变了德甲和中超关键场次的最终结局,更是由此引发了轩然大波和广泛争议。

是否越位?虚拟的越位线在国内外赛场连续抢镜!

首先,让我们把视线转至上周末的德国莱比锡红牛竞技场。在联赛仅剩2轮的情况下,积分榜握有4分优势的拜仁客场挑战RB莱比锡,只需要一场胜利便可以提前锁定本赛季的德甲冠军。

比赛来到第49分钟,拜仁中场格雷茨卡外围远射打在中锋莱万身上被挡出,紧接着科曼拿到球权后起球传中,莱比锡中卫科纳特解围不远,格雷茨卡禁区内迎球抽射破门……

然而就当拜仁球员已经庆祝进球,当值主裁经VAR技术认定后取消了这粒进球,因为格雷茨卡最初的射门击中莱万时,后者正处于越位位置。不过,慢镜头以及给出的越位线显示这次越位并不明显,或许只是存在于毫厘之间。

最终,拜仁与莱比锡以0-0的比分握手言和,再加之排名积分榜次席的多特蒙德在主场取胜,这便让本季德甲冠军悬念延续到了最后一轮。鉴于这粒因非明显越位而被吹掉的进球可能会改变本季德甲冠军归属,故而包括拜仁主席赫内斯在内的诸多拥护者在赛后对此提出了质疑。

无独有偶,让我们再把视线转回到上周日的上海八万人体育场。在上海上港与山东鲁能两支亚冠级别球队的强强对决中,双方在常规90分钟战成1-1平局。来到下半场补时第5分钟,鲁能打出快速反击,蒿俊闵在边路送出直塞,格德斯接球后快速突破并及时横敲,吉尔门前包抄将球打进。

只是同样就当鲁能球员已经庆祝进球,当值主裁经VAR技术认定后也吹掉了这粒进球,原因在于格德斯在接球时处于越位位置。然而,慢镜头显示这次越位同样并不明显,而现场直播信号给出的越位线更是充满争议(注:该场比赛的争议判决不止于此,但本文的分析对象只限于鲁能的这次越位进球)。此后,上港借助点球机会完成绝杀,这让鲁能支持者的不满情绪达到了顶峰。

能力有限?越位线曾是VAR技术的重要难题

针对以上两次具有争议的越位球判决,不少媒体和球迷把矛头直接指向了VAR技术。毕竟在VAR广泛应用和趋向成熟的今天,如果该技术无法对越位状况给出正确判决(或是令人信服的判决),是不是显得太LOW了呢?其实,这种观点忽略了一个事实,那就是作为判决辅助系统的VAR技术,有时在某些难辨细节的判决面前(如细微越位)确实无能为力。

首先发现这个问题的正是德甲联赛。作为五大联赛乃至世界足坛最早推行VAR技术的联赛,德甲联赛对VAR技术既有不断积累的经验,更有诸多现实的教训,而对于越位与否的辅判能力正是其中的焦点。例如在VAR刚投入使用时,由于科隆莱茵能源球场媒体中心无法为判定越位划出虚拟线,导致这项技术一度成为笑话。

更严重的事件发生在上季24轮“北方德比”末段。不莱梅前锋约翰松低射被汉堡门将马特尼亚挡了一下,范德龙赫伦抢在贝勒福迪之前解围却自摆乌龙。对此,汉堡球员投诉贝勒福迪在越位位置参与进攻,于是当值主裁请求视频助理裁判协助。然而后者发现由于球员距离太近且视频有限,居然无法判断贝勒福迪是否越位。最终,当值主裁维持进球有效,而汉堡高层赛后自然对VAR强烈不满,特别是该场失利让汉堡彻底跌入了保级深渊……

其实熟悉VAR技术的球迷不难理解,以现有的技术识别这种毫厘之差的越位确实勉为其难。做个对比,当前足坛最为信服的辅助性判决莫过于鉴别进球与否的门线鹰眼技术。由于对门线区域设置14台高速摄像机,再加之比赛用球含有芯片(以2014年世界杯为例),当值裁判不仅可以通过相关技术准确掌握皮球是否越过门线,球迷们甚至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此间的精细距离。例如本季英超,利物浦在面对曼城时曾与进球仅仅差了1.12厘米。

不同于规则的皮球是否越过固定的门线,球场上的越位状况显然更为复杂。一方面,越位可能出现在球场任何区域;另一方面,越位线的出发点可能为防守球员的任何有效触球部位(不限于脚部)。由于VAR的摄像头有限,显然不能每次均与防守球员形成(与中线或底线平行的)直线,这便导致视频助理裁判所看到的画面必然存有一定角度。此外,由于球员距离太近而导致摄像头对关键部位的视线被挡也在所难免,由此为越位线的精准标注提出了巨大考验!

看到此,不少球迷或许会想起上季足总杯曼联击败哈镇的比赛。半时结束前,阿什利-扬边路送出助攻,马塔跟进后轻松破门,然而当值裁判经VAR技术提示后判罚马塔越位在先而进球无效。不过现场视频辅助给出的越位线却似笑话——但凡有常识的球迷均可看出,这条越位线居然是歪的!或许正是这个愚蠢判决,延迟了VAR在英超的推广。

精益求精,德甲联赛不断尝试提升VAR技术

如前文所述,现有技术的缺失加之球场瞬息万变,导致VAR在诸多疑难杂症面前难免无能为力,更不可能指望VAR解决一切问题。对此,德国足协VAR项目主管德雷斯曾公开解释并明确:“VAR技术的初衷是避免误判,而不能消除争议”,因此VAR的适用对象应为“清晰与明显的错判”。

毫无疑问,该解释自然得到了外界的理解和认可,诸多临场裁判更是有效地贯彻执行。于是,德甲上季出现的明显越位得到及时纠正,而轻微越位争议则大多未通过VAR改判。外界对此的解读非常一致,那就是足球规则鼓励进攻,非常难辨的站位不判越位(即使判决恐怕也缺乏信服)当然可以理解。

不过,作为全球通过现代化技术提升比赛判决水平的先驱,德国足协真的就对这些细微越位持续熟视无睹么?答案是否定的!为了提升VAR技术对越位的精准判决,德甲联赛本赛季对VAR技术做出了两处有效改进:一是增加了赛场的摄像头数量和精准度;二是在视频裁判身边提升了精通图像处理(即可以划出经过校准的越位线)的技术人员。

通过设计,这名技术人员与视频助理裁判形成了相辅相成且彼此监督的密切关系:通过视频助理裁判确定的时间点和起始点,技术人员及时划出精准的越位线,有时还可标注这条线的依据(即球员最接近球门的有效部位)。同时,两者的不同分工则避免了有关权力集中在个体手中。于是在如此技术保障下,德雷斯适时充满信心地宣布:“对于可吹罚的越位已经不属于‘清晰和明显’的范畴,这是典型的黑与白的决定。”

正源于此,越来越多的细微越位在本季德甲开始得到及时处理和纠正。此时再回到文前所提到的上周末联赛,纵然后台人员耗费了多达2分多钟时间(德甲上季的VAR平均介入时间为53秒),但是最后给出的越位依据确实令人口服心服——除了精准的越位线,适时放大的关键部位显示莱万的脚尖确实处在了越位位置。

或许莱万只是越位了几厘米而已,不过几厘米的越位也是越位,VAR技术提供的依据就像门线鹰眼技术那般足以让拜仁方面信服和接受。对此,拜仁主帅科瓦奇表示:“这是一个差之毫厘的吹罚,但我认为VAR是正确的。”

技术差距,国内赛场的越位判决依然难逃争议

这次判决显示精益求精的德甲VAR技术正在不断尝试让越位判决更加精确,而一次次由视频助理裁判所展现的精准解析图则让外界不得不心服口服。相对而言,如今国内赛场的VAR技术无论业务能力,还是设备水平等方面恐怕有着明显差距,甚至对比德甲而言只能视为VAR技术的低配阶段。因此,当德甲官方用一条充满信服的越位线让莱万的越位争议迅速平息,国内赛场却因专业水准的不足而让一次次争议越位的判决更具争议。

这是本季初中甲联赛上海申鑫与黑龙江FC比赛的一幕。直播显示,在VAR技术核实黑龙江球员的越位嫌疑时,视频助理裁判居然用纸当做辅助线以在屏幕上判断是否越位。很快,这条搞笑新闻在国外都引发报道,而质疑声则非常明确:如果这次越位明显可用肉眼识别,何须用纸来衡量?如果这次越位很难分辨,那么这张纸又怎能确保人为摆放的角度不歪呢?

再来到本轮天津泰达与上海申花一战,泰达小将谢维军进球前存有队友阿奇姆彭越位嫌疑,对此当值主裁在视频助理裁判提示后亲自到场边观看视频回放。然而细心的球迷却通过电视直播发现,当值主裁(甚至把边裁也叫了过来)所看的视频回放中居然没有越位线,似乎只是凭借肉眼以判断是否越位。于是,外界自然有了新的质疑:目前国内赛场的VAR技术到底有没有精准的越位线技术和专业人员?

除了当值主裁无法得到有效帮助,电视机前的观众甚至有可能被电视转播所欺骗。本季中超上港与天海的比赛,天海开场便由阿兰破门得分,但是这粒进球因越位而被判无效。其实,这次判决本无问题,唯独电视直播最初给出的越位线(此后得到纠正)却非常业余且充满误导。根据这条越位线的时间点,传球给阿兰的王永珀正在控球且没有摆腿出球,而阿兰此时也未处于越位位置。了解越位规则的球迷非常清楚,判断越位的时间点在于传球的瞬间,而这条早了近1秒的越位线俨然就是对越位规则的无视。

再让我们回到上周末的上港鲁能一战,全场争议判决中最受诟病的莫过于直播镜头给出的格德斯越位线。根据规则,这条越位线应以防守球员距离己方球门最为接近的有效触球部位(不含手臂)为准,但在该名防守球员面向己方球门明显身体前倾的姿势下,这条越位线居然以他的脚部为准所划,显然不符合越位的先关规则。因此,如果(只是如果)视频助理裁判以上述越位线作为判决依据,那么由此展现出的业务水准绝对是直接性的负面评价。

需要指出的是,这条越位线出自电视直播机构,而外界并未见到视频助理裁判所采纳的图像依据。退一步讲,从肉眼分析格德斯或许更为接近越位,但是当值裁判如果没有合理依据(如精准的越位线),那么他的越位判决显然不会得到足够支撑,反而更加具备个人的主观意识——在当值主裁未亲自观看视频的前提下,这个判决充满了视频助理裁判的个人意识。

此外,足协裁判评议组后期公开表示此次判决无误,却未拿出一条科学精准的越位线作为证明,这显然无法平复外界的质疑之声。试问:如果官方及时便展现出如德甲那般令人信服的越位线和放大图,关于格德斯是否越位的争议不就在第一时间便彻底消除了吗?在现有中超VAR技术下,如果用一个缺乏信服的证据,哪怕证明的是一个正确判决,由此引发的争论和质疑依然不会休止。

结语:VAR无能为力时,不妨把争议留给争议

其实德甲关于VAR技术,近期还有一个争论:针对莱万的越位判决,拜仁主席赫内斯赛后表示,“一毫米并不能算作越位”;而前德甲名哨金赫费则反击称“越位一毫米也是越位”。

针对这般近乎偏激的争论,更多的声音(如权威媒体《踢球者》)对此展现了理性的一面:追求尽可能公正的判决是足球运动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足球场上永远不可能出现绝对的准确。就像1毫米的越位距离,以现有技术在全部动态的比赛中是无法如此精确的,例如越位时间点的0.01秒误差,以及球员扬起的衣角和鞋带都有可能改变那种微乎其微的越位结果,故而在争论这个话题之余不妨还是回到VAR技术的初衷——避免误判,而不是消除争议。

因此,针对VAR技术刚刚起步甚至还有明显不足的中国足球,这个初衷或许更有启示作用:优先通过VAR帮助当值主裁消除明显误判,至于现有的VAR技术面对争议判决却难以提供有效帮助时,那么不妨把争议留给争议(准确做法是维持原判),而不是用一个新的争议取代已有的争议。

(那季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