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看美洲杯:巴西和阿根廷,可能踢得不是一个维度的足球

严格来说,美洲杯算不上什么十分重要的锦标,但我们都必须承认一点:至少巴西和阿根廷两大豪强都没有把它当做练兵机会——除了因伤缺阵的内马尔,巴西几乎派上了全部主力;而阿根廷方面,若非吃到红牌,梅西极有可能一分钟都歇不成。然而拼命所换来的却是从过程到结局的冰火两重天:巴西以惊人的整体化作战风格顺利夺冠;阿根廷,则在收获了一个鸡肋般的季军之余,不得不再度拷问自己:到底如何围绕着几个球星搭建球队?

抛开判罚和处于风口浪尖的梅西不谈,事实上,两队在足球场上展现出的迥异风格,对我们而言更具启发意义。毫不客气的说,巴西人在客观上拥有更为出众的中后场资源,这给了他们向欧洲现代足球靠近的资本,而他们也用愈发整体化的表现去证明,自己主观上对这一问题的认知十分清晰。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你甚至说不清阿根廷停留在那种仰仗个人技术单干的“性感南美风”,到底是主动选择,还是迫于无奈……

不客气的说,巴西和阿根廷,现如今可能踢得根本不是同一维度的足球……

进攻:巴西整体整体作战,阿根廷个人单干

两队的进攻差异到底有多大?别看在直接对话中阿根廷控球率稍高,实际上他们整届杯赛打下来,场均控球率连50%都不到,而巴西则打出了其他球队难以想象的62.12%的控球率。巴西的进攻推进更仰仗传球,其每控球一分钟传球9.06次的频率排在所有参赛球队第1;阿根廷8.32次则只是第4;相应的,当巴西人靠着各种进攻动作晃出传球角度时,阿根廷却力求将每次持球都演变成过人,其每1.98分钟控球时间即尝试一次过人的频率高居各队之首。

当然,传球与过人本无优劣之分,问题是,阿根廷就像一年前的世界杯一样,陷入了“我过不去人但我偏偏要过人”的怪圈。巴西62.02%的过人成功率仅次于哥伦比亚排在第2,阿根廷呢?区区56.56%排在……倒数第4……没错,缺少了内马尔的巴西不可能在过人频次上挑战阿根廷的班霸地位,但如果结合比赛来看,巴西人更为频繁的进攻持球对抗(是的,他们其实比阿根廷人更敢做动作,只不过过人少而已),更多追求的是“破对手紧逼”,进而获得从容传球的机会,比如这样:

而阿根廷呢?有的时候我甚至很怀疑,他们到底是进攻乏术必须靠过人,还是这批球员每个人都带有一种“管他那么多我先过一个”的奇葩想法,比如这样:

当然,如果只是进攻推进方式存在区别,我不会像现在这样在字里行间透露出对阿根廷这种球风的不满——我非常清楚,风格本身并无好坏之分,问题是,当风格与执行起来的把握度结合起来时,我们是可以很清晰的量化优劣的。很不幸,阿根廷走了一条最难的“个人主义道路”,然后,确确实实走坏了……

你以为阿根廷只是因过人太多导致成功率下滑?事实上我真的非常怀疑,如此多的低效过人尝试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他们的传球比过人更没谱!别看他们85.12%的传球成功率还算体面(仅次于巴西排在第2),但这其实是靠更高的向两侧传球占比撑起来的;其76.80%的向前传球成功率比巴西低了接近10个百分点;向前场三分之一区域的传球成功率则低了8.3%。最要命的是一旦结合传球位置与距离进行量化,阿根廷的progressive pass的成功率居然同样比巴西低了接近10%,这已经是两个档次的传球把握度了。

事实上,传球问题绝不仅仅是传球球员自身能力不足所能导致的,阿根廷的中后场比起巴西的一群大腕来说肯定技术能力差了些,但如果接应队员能够通过跑位多提供一些接应,传球效果会好得多。然而对比两队的传球风格,你会发现巴西几乎是全程在彼此呼应,而阿根廷呢?持球人拿球、其他人看的情况绝不在少数。仅以两队直接对话的截图为例:

这是巴西的传球,注意无球队员在接应时的移动,尽管谈不上多么精微奥妙,但却始终保持能有超过一个人能够安全接球。再来看看阿根廷的传球:

……其他人再不怎么样,奥塔门迪的传球也应该是有托底保证的,问题是在他传球时,队友到底是怎么接应的?你甚至根本看不到蓝白球员有什么像样的移动。

而且,有的时候球传到位,接应球员也会莫名其妙的出现停球失误,导致球队本已出现的进攻机会瞬间丧失。比如这样:

嗯,这里再给大家贴一组数据吧。一般情况下,掌控主动权的球队能过做到两点:1,控球的时候减少失去球权的频率;2,将失去球权的位置尽可能集中在前场,因为这意味着你能够顺利将球推进到前场。巴西都做到了,他们每分钟控球1.49次失球的频率是12支参赛球队中最低的;其中55.13%集中分布于前场,又是所有球队中最高的。阿根廷呢?每分钟控球时间1.94次失去球权排在第4,47.51%的失去球权分布于前场排在第5——光看排名并不算差,但要知道其竞争对手只是美洲(以及亚洲)为数不多的球队,排名虚高意义并不大。重要的是,相比于巴西而言,这个差距已经可以说不啻天壤了。

问题出在哪?阿根廷居然有高达37.37%的失去球权发生在中场,在各支参赛球队中排名第4;作为对比,巴西的30.59%则是最低的。其实大多数失去球权,还是要归因于接应队友散漫的接应步伐,以及传球人多少有些漫不经心、相当让的传球选择。比如这样:

于是,我们可以得出两个结论:

1,巴西是在球员有不错个人能力的情况下,进行整体作战;

2,阿根廷是在球员个人能力略有差距且整体捏合始终没做好的情况下,不得不依靠球星单干。

这么做会导致什么结果?如果你的技术优势达不到“一人碾压对手全队”,通常情况下,整体作战要比个人单干好一些,因为前者至少一般可以保证把球打到一个相对危险的区域,比如这样:

巴西这次怎么做到送出高质量传中的?他们的一系列传球把秘鲁防线调动的乱七八糟,最终导致了对手右路漏人。倒数第二传时,秘鲁的防线站位是这样的:

而阿根廷的个人单干呢?注意——我并不反对个人单干,但这么做的前提是你的能力必须要足够强,而对手的整体防守也必须足够弱。但很遗憾,这两条阿根廷都不具备。所以,这样的场面会屡屡出现:

看了之前几期俱乐部赛季数据回顾的朋友们应该有印象,我一直对“预期进球数”这个大数据算出来的高阶数据非常感兴趣,其实相对于进球数而言,这个数据更能反映你的进攻战术威胁。那么,上面两脚射门,各自的预期进球数是多少呢?菲尔米诺的头球:0.06;迪玛利亚的兜射……呃……对不起不知道,因为这个预期进球数太低了,wyscout给的数据是“<0.01”……

倘若这种事件频繁发生,结果会如何?嗯,巴西每次射门的预期进球数是0.144;阿根廷则是0.117;看着一个第1一个第4排名差距不大,但具体数字已经是天壤之别了。

当然,巴西如此行事,意味着很多曾经南美足坛常见的个人持球原地起爆,或者惊世骇俗的世界波,可能很难在这支球队身上出现(库蒂尼奥穿云箭?)。而且,一些传统的偏见,也必然会作用于这支球队。抛开印象分不谈,战术层面最大的偏见可能就是“只会传中”——因为你掌握了控球,又要频繁利用边路空间,那么传中实际上是必然选择。美洲杯上巴西每3.18分钟即尝试一次传中的频率高居第3,考虑到他们并没有带什么高中锋,此举在很大程度上是会招致质疑。然而巴西的这套控球,至少在面对大多数美洲球队时,能够把传中搞得威胁极大,因为对手的防守选择实在太差了些:

长传-边路斗法-传中,这套打法并不复杂,但严格来说也不是什么绝对依赖个人能力的表演,只不过秘鲁有些“配合”巴西的传中了而已——他们的防守几乎是把肉送到埃弗顿嘴边,来看看静态图:

第一步,长传转移热苏斯持球后,巴西的进攻态势其实并不好,3打6,人数劣势还是很大的。关键在于下一张图:

这就是美洲……我实在搞不懂为什么这两个中场会同时扑热苏斯,换了我是教练,第一绝不会允许球员这么干,第二,如果这么干了,哪怕犯规,也必须把球留下,决不能让热苏斯传中。为什么?因为中后卫是100%会被其他人压住的,一旦巴西队有第4个人出现,那就是根本无人防守的局面。

回想一下世界杯,巴西其实经常陷入控球传中但找不到人的窘境。那会蒂特动辄上保利尼奥解决问题;但这次在美洲,他不需要这么做,一是用了菲尔米诺本身就多了个接应点;二是……美洲的对手实在太配合了……

包括……阿根廷……是的你没看错:进攻端说了这么多,其实还是两队差距相对较小的一端——两队防守的差距,更大……

防守:巴西“识时务能苟者为俊杰”,阿根廷则只能拿低效的全场紧逼遮羞

我们先来看一下“老妖精”阿尔维斯是怎么戏耍阿根廷中场防线的:

我知道大家都在吹阿尔维斯“越老越妖”,确实,这次进攻阿尔维斯几个过人真的很漂亮。但我这里要说的是:阿根廷的中场,是不是太配合阿尔维斯了点?我不是说他们不该被过,关键问题是,被过了你得回追啊……哥几个站那看啥呢?我直接贴三个静态图,诸位就知道发生了什么了:

第一步,阿库尼亚被过,这没什么,球场上谁都有被过掉的时候;

第二步,帕德拉斯再被过,阿尔维斯分球到右路找到菲尔米诺。现在问题来了:注意,刚才被过的阿库尼亚根本没有回追。于是,在帕德拉斯被过掉后,左边后卫塔利亚菲科不得不回收中路保护,菲尔米诺就是这么被漏掉的。你以为这就算完了?还特么有第三步……

库蒂尼奥前插,他甩掉的是……三中场中的最后一个人,德保罗……回头查一下:阿根廷三中场好像没有一个知道回追是什么意思。结合刚才的情况,阿根廷的后卫已经不可能顾及到门前了,因为奥塔门迪补到边路后,门前剩下的一名中后卫肯定照顾不了热苏斯和库蒂尼奥两个人。

大兄弟,如果人巴西能够在进攻端靠边后卫发动、靠中场前插填充人数,你阿根廷有什么资格3个中场一个都不会追???进攻玩玩个人主义也就罢了,防守你也不整体化?

再来看看巴西的防守是什么样:

大家先不要纠结于阿根廷人的持球技术,先看看巴西这次防守是怎么布局的:

卡塞米罗回撤,两个边锋也回撤,巴西是什么防守阵型?尼玛,5-4-1啊……这个投入够多了吧?然后再注意,阿图尔可是寸步不离跟着梅西的。当然,他并不是专职防梅西的那一个,但只要梅西在前场出现,请问有一次是没人防的么?

当然,这里出现了一个和进攻端有些类似的情况:阿根廷即便努力做整体防守,也不大可能做到90分钟滴水不漏,这支球队的中后场确实和前场的名气太不匹配,也不知道阿根廷足球人才培养近几年到底是怎么做到如此“头重脚轻”的,来看看这次:

我是真不理解阿根廷是怎么在这种情况下被热苏斯把球传进来的,静态图越看越让人想不明白:

俩中后卫居然没一个把球拦截下来的。当然,中场的盲目上抢未果也要背过,毕竟在热苏斯传球时,紧贴防守的居然是阿圭罗,其他中场则在看……

贴一个骇人听闻的数据吧:对手每传球11.88次,阿根廷才会形成一次干扰,尴尬的成为美洲杯在这方面表现最差的球队,没有之一;作为对比,巴西对手每8.17次传球即干扰一次的数据,是美洲杯第2好的。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在巴西将对手的progressive pass成功率压缩在美洲杯最低的62.77%时,阿根廷悄然放给对手75.65%的progressive pass成功率。更意味着你的防守终极目标——压缩对手进球数,注定要比巴西差一截。就算不考虑门将位置的差距,阿根廷对手每次射门高达0.127的预期进球数(美洲杯第6),也足以让自己超低的“对手射门频率”变得毫无意义。作为对比,巴西能将对手每次射门的预期进球数压缩在0.056——再次,我不得不用这个词:天壤之别……

于是,阿根廷最终祭出了不是办法的办法:尽量不让对手把球打到前场,尽量用疯狂的逼抢来逼迫对手失误,结果他们总算拼出了美洲杯第2高的前场夺回球权占比。然而这种做法碰上弱队当然可行;但一旦碰到强队,就可能是挖坑之举。比如这样:

呃……还是用数据说话吧,作为一支控球率突破6成,动辄把对手压在半场的球队,巴西尚且能够将对手的反击进攻占比压缩在7.95%;而阿根廷呢?这些失败的高压逼抢,导致他们对手的反击进攻占比,高达10.29%……

是什么给阿根廷的成绩托底?

当然,看到这里你可能会问,你把阿根廷说的这么不堪,为什么他们还能进入四强?

说句扎心的话吧:答案在于,除了哥伦比亚和巴西,阿根廷的对手并不怎么强大,而这套个人主义打法,虐菜非常有用。尤其在美洲,其他球队往往会奉行“我也要抢上去”的男子汉风格。其结果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阿根廷的传球漂亮吧?先看看(并不十分认真对待三四名决赛的)智利人是怎么防的:

此外,还有一个原因是,高压逼抢一旦成功,很容易获得就地打反击的机会,如果球恰好落在梅西脚下,或者梅西可以从容参与其中,反击质量还是有保证的:

此外,我们刚才也说了,阿根廷的进攻非常强调个人突破,这就意味着一旦对手无法限制梅西、劳塔罗等人的启动,很容易赔上犯规。此时梅西的定位球也就有了发挥机会:

然而,靠这样的打法去追求冠军,恐怕在任何大型锦标赛中都是痴人说梦。这就像篮球场上一个后卫,上去之后说一声“我篮板不错又能防低位”一样——是,这些都是优点,但对于你的角色定位来说,这叫做“杂项”,而不能当作常规武器。

什么是常规武器?恐怕巴西已经给阿根廷做出了很好的表率——当然,我知道中后场球员能力不足终究是硬伤,但这并不意味着你不能做出一些类似尝试,而不是每次都在想着“我如何激活梅西”。事实上已经不止一个顶级教练说过:我是XX队的教练,不是XX球员的教练。个人表演并没有错,但现代足球的大方向,确确实实是不断趋于整体化发展。

或许你喜欢传统南美足球的个人英雄主义与狂野气质,追忆那段陪你长大的青葱岁月。然而,足球发展到今天,大样本下,它真的干不过欧洲的机械主义整体化。这是比你内心喜好更客观的事实。

(花花午夜嚎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