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同样是高位逼抢,他们和他们,不一样

看比赛直播的以及媒体复盘的时候,我们经常听到“XX队高位逼抢很凶”这样的描述,但除此之外,其实很少有更进一步的解释。那么,高位逼抢是不是真的就只能是“高位逼抢”本身这么简单?这个词条之下,到底还有没有更细致的分支?

答案是:高位逼抢可以有多种思路,只不过因其发生时节奏往往极快,且目前的转播风格很难把防守方逼抢时的球员站位交代清楚,所以绝大多数人看直播时很难意识到这点。而直播结束后,真正能静下心一遍一遍看录像的评论员又实在太少,对“高位逼抢”的研究也就很难深入。

事实上,在做曼城利物浦赛季总结时,我就已经粗略提到两队同样善于高位逼抢,但具体风格却有很大差异。最近在仔细回看利物浦VS阿森纳的录像后,最终决定以这两队为样本,深入探讨一下高位逼抢的区别。

利物浦:整体阵型压上和一对一

在这场比赛中,部分也是拜埃梅里放弃控球权争夺的战术所赐,利物浦依托强大的前场逼抢,一度在上半场打出了61.7%的控球率,以及每控球1.32分钟即尝试一次抢断的超高抢断频率——作为对比,上赛季38轮打完,抢断频率最高的曼城不过每1.51分钟防守时间一次。怎么做到的?整个上半场,利物浦高举“向前”旗帜,深入学习逼抢精神,认真贯彻“阵型整体前压”原则,切实把高位逼抢做到了实处……

利物浦逼抢的最直观特点是:你几乎能从每一次逼抢中,大致看出他们的阵型,也就是说,他们不会为了对球施压而拆散阵型:

坦白讲高位逼抢的动图很难直观反映出具体信息,不仔细盯着看好几遍,是不大能从整体站位上窥测思路的。但我们可以通过静态图,把利物浦逼抢的特点尽可能给说的明白些:

undefined

第一步,利物浦前场逼抢时,阿诺德作为边后卫主动参与其中。此处要注意两点:第一,通常而言,边后卫是由边锋负责盯防的,但由于利物浦前场3人的盯防对象是阿森纳的4名后卫,肯定会漏掉一个;于是当萨拉赫跟着皮球去抢大卫·路易斯的时候,阿诺德上前帮忙照顾蒙雷亚尔;第二,阿诺德并没有跟着萨拉赫去围抢大卫·路易斯,后者可以随便传球,阿诺德只是负责让蒙雷亚尔接球后仍旧不会感到舒服而已。

undefined

第二步,刚才的逼抢没能成功,利物浦立即适度回收,前场3人继续保持前压不变,阿诺德则第一时间回到自己右后卫的防守位置上。即便受限于转播视角,截图不能完全反映利物浦的阵型站位,但我们还是不难推测出此时4-3-3的初始阵型已经恢复。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利物浦放弃了高位逼抢——从图中可以清晰看出,利物浦防守第一线仍旧集中于对方禁区附近,4-3-3的整体阵型没变,但位置已经前压到对方腹地了。

这里必须要提到阿诺德的前压,此人年轻敢拼之余,体能之充沛、前后跑动能力之强也极为少见,是以,利物浦在保持整体阵型时,时常出现右路比左路压的更靠上的情况(尤其考虑到对方大卫·路易斯这个后防线上的最佳出球人在偏向这一侧,右路压上意义就更为重大)。比如这样:

感谢现场转播机位出了问题,让我能够反复看利物浦的整体站位。阵型压上的意义,在这回合的逼抢中体现地淋漓尽致。我们仍旧通过静态图来解析一下:

上图是按照利物浦初始阵型画出的站位,以及阿森纳此时的4-4-2站位示意图。之所以这么画,是为了标注清楚球员相对于初始阵型站位的移动。很明显,这是一个典型的阵型向右侧倾斜的整体压上,利物浦三条线之间的距离并没有拉开,而是除门将之外 10个人全部压过半场高位防守;同时,中后场又集体向右侧偏。

注意上图,阿诺德顶在了最前面。我们留意一下阿森纳的后防线——在禁区内,由于蒙雷亚尔过于回收,利物浦三叉戟实际上用3个人逼住了对手4名球员(这还不算门将);于是下一个问题就来了:既然阿森纳呈4-4-2站位,那么中场还有4人,利物浦即便可以在前场靠3人逼住对手4个后卫,总不能在中场还用3人逼住对方4人吧?此时阿诺德的压上就极具意义了。他等于直接丰富了本方中场的人数。注意两队中场画出的曲线——很明显,亨德森、法比尼奥、维纳尔杜姆和阿诺德,针对对手中场,形成了4对4,也就是4组1对1。

其实,阿诺德插上,更多巩固的是中场阵型,这保证了433站位中的3中场,可以老老实实地拱卫中路,把边路逼抢的任务交给阿诺德和前场那哥仨。比如这样:

与刚才如出一辙——前场逼住了4名后卫,阿森纳一名边锋去边路接球,结果被阿诺德逼死。静态图可以表明,这其实是克洛普的既定防守思路,从一开始,阿诺德的定位就是“帮助萨拉赫进行边路防守的中场”,而不是什么右边后卫:

undefined

当塞巴略斯刚开始持球时,萨拉赫在盯防他,按说此时没有阿诺德什么事,因为他不可能这时候直接扑上去抢蒙雷亚尔。但他也没有老老实实回到自己右边后卫的位置上,而是站在了亨德森身边,此时利物浦的阵型实际上更接近于3-4-3,中场其实是4人的配置。

塞巴略斯 将球分给蒙雷亚尔后,萨拉赫跟着球去抢蒙雷亚尔,这样塞巴略斯就被放空了。如果阿诺德不上去逼抢,那么萨拉赫等于是1防2,对手遛猴也给他遛死了;但阿诺德上去就不一样了,刚才的3-4-3就在某种意义上变成了3-3-4,阿诺德把边路的塞巴略斯给接管过来了。这里仍旧是典型的1对1盯人而非围抢,其实真正直接给持球人压迫的,就一个阿诺德。

曼城的逼抢:不惜自行拆散阵型,这才是真正的“围抢”

不同于利物浦,曼城在逼抢时基本上是直接冲球去,第一时间一定会集结重兵,把持球人给围死;如果持球人成功出球,那么再立即集结兵力,围抢下一个持球人。比如这样:

这次在中场的围抢怎么做到的?我们仍旧通过静态图看一下:

确实,我们能够依稀看出曼城的4-1-4-1站位,这其中阿圭罗并没有出现在镜头里。但问题是,你很难说这是刻意保持阵型的结果,与其说曼城刚开始就奉行一个4-1-4-1的平行站位防守倒不如说因为防守开始时球员所处位置原因,进行围抢后自动站成了这么个阵型。其实曼城防守的目的非常明显,就是围绕持球人屯集重兵,直接切断所有出球线路。注意阴影区域内集中了曼城多少人?这其实才是真正的“围抢”。

再看这张图,这次尽管边路围抢并没有直接奏效,但也逼迫对手向前盲目长传,最终后卫成功断球。其实这次逼抢是与上图如出一辙的思路,都是在边路针对持球人屯集重兵进行围抢,而且思路体现的可能还要更明显一些:

姑且算比较清晰的4-2-3-1站位吧,但这个阵型其实对整体站位而言没有太大意义,充其量我们只能说,此时后卫线是完整的,其余部分则随时可以彻底拆散。曼城在狭小的阴影区域内集中了4人,用意“昭然若揭”,就是冲着持球人去的。而橙色阴影区域内的3名西汉姆后卫,几乎完全没人盯防。足见曼城对持球人重视到了何种程度,对接应人忽视到了何种程度。

同样是前场逼抢,利物浦是怎么做的?放一张以前用过的图,大家对比一下:

如果动图不太容易看出差别,没关系,放一张洛里传球时的静态图,反差就非常强烈了:

什么叫1对1……其实利物浦对持球人根本没有进行任何围抢,但前场投入这么多兵力却针对所有近距离的持球人进行1对1的照顾,不管球传给谁,接球人都不得不面对一次对抗。

不同的防守思路,在数据层面有何体现?

尽管我们现在缺乏通过数据展现防守站位的技术手段,但不同防守思路如何反作用于数据,却是我们可以深入探究的。利物浦与曼城同样如此,作为英超最擅长逼抢但却思路根本不同的两支球队,他们的防守数据也同样呈现出迥异的分布。

首先,曼城疯狂冲球去的思路,极有可能造成一次防守中积累多次“防守对持球人的对抗”;而由于这项数据针对的是防守方同持球人之间的对抗,因此,利物浦大量的无球1对1盯防,是无法累积在数据统计中的。所以,曼城上赛季打出了每分钟防守时间1.68次“防守对持球人对抗”的数据,排名高居英超第1;利物浦的每分钟防守时间1.63次,则排名第4。

看看下面这张图,曼城一次防守,到底有多少次针对对方持球人的对抗:

理论上讲,曼城的这种围抢模式,相对利物浦而言更容易取得控球权。所以,曼城在夺回球权方面的表现要突出得多。他们每分钟防守时间2.51次夺回球权吊打英超其他所有球队,比利物浦的2.21次要高得多。同时,这种逼抢显然更容易在前场就地解决战斗,这也是瓜迪奥拉一贯以来的带队特长。曼城又23.08%的夺回球权发生在前场,利物浦则只有19.01%,双方仍旧存在档次差距。

但问题是,曼城的疯狂对球施压,也造成了一个巨大隐患:对手一旦破了你的围抢向前,极有可能就是直接过掉一堆人。比如这样:

这种穿过防守球员的传球,就是我之前稿件里面屡屡提到的smart pass。利物浦能够靠着频繁的一对一逼抢,将对手的smart pass成功率压缩到英超第2低的34.25%,曼城呢?对手smart pass成功率41.45%,英超第5高!他们放给对手11.11%的反击进攻占比(英超最高),也就不足为怪了。

相应的,利物浦的这中前场逼抢,尽管相对于曼城而言不太善于夺回球权,却基本可以保证对手把球打到哪都有人盯防。之前做赛季总结时我说过,利物浦有一个非常逆天的数据:他们对手的反击进攻占比10.46%是英超第3高的,并且其中高达24.61%都形成了射门,比起曼城、切尔西也要高得多。照理说这应该意味着利物浦对手的每次射门,都是非常好的机会;然而利物浦生生把对手每次射门的预期进球数压缩到了0.107个,英超第3低。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

利物浦的逼抢模式,能够尽可能避免对手在快攻中把球打入危险区域。比如这球:

利物浦前场的逼抢实际上失败了,然而他们并没有因此放给对手太好的射门机会。当然我承认佩佩这脚射门质量并不低,但这更多是因为佩佩个人能力强,而不是利物浦的防守出了多大问题。考虑到这是一次快速推进,利物浦做的已经够好了。他们怎么做到的?静态图显示,这和他们在逼抢中保持阵型有很大关系:

undefined

第一步,利物浦呈标准的4-3-3阵型前压,此时阿诺德并未参与逼抢——这当然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阿森纳能够在左边路实现推进,但也为后续利物浦的补防埋下了伏笔。

undefined

第二步,阿森纳破掉了逼抢,快速向前推进,但在中场遭遇了利物浦3中场拦阻,在前场,则遇到了留守的阿诺德。

undefined

最后,阿森纳把球打到了右路,而此时利物浦由于保持了阵型,得以迅速组织起一条相当完备的7人防线,只不过快速退防状态中无法第一时间形成很好的层次而已,但很显然,能够兼顾前场逼抢力度与中后场防守人数,利物浦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某个悖论了。

彩蛋:我见过最疯狂的高位逼抢

如果你对足球战术有兴趣,那么,前方高能。

这是几年前巴萨在主场对巴黎的那场惊天逆转。当时看录像做复盘时,我发现了令人震惊的一幕:巴萨用的不是什么高位逼抢,而是……尼玛覆盖全场的1对1。下面这张静态图,可能会吓到你:

你告诉我巴萨是什么阵型?没有阵型,一对一的逼抢,巴黎球员去哪他们去哪,一定要保证每个接球人和持球人,都有一名巴萨球员紧跟着。

如果巴黎通过个人能力破了逼抢怎么办?那就再组织一次逼抢……

其实第一步,巴黎已经成功控球,把逼抢给破了。但巴萨稍微回收了一下之后,立刻又组织起下一次全场的1对1。我们来看静态图:

undefined

上图是进攻发起阶段巴萨的防守站位,非常标准的1对1盯人。

undefined

10秒钟过去,巴黎破掉了第一波逼抢,把球向前推进了一段距离,但在中场,巴萨再一次实现了1对1的逼抢……

这些图是以前我做复盘时用过的,电脑里已经找不到了,所以图片上的文字不是很清晰,但好在箭头仍旧能比较明白的标注出双方的站位。这种覆盖全场的逼抢,说实话我做了这么多复盘,还真就见过这一次……

当然,见得少也完全可以理解,毕竟这种完全不要阵型、跟着对手走的全场紧逼,对体能考验极大。这实际上也是防守的终极悖论之一:逼抢强度越大,对体能消耗也就自然越大,利物浦那种逼抢,很可能已经是一支球队能够维持一个赛季的极限了。当时看完录像之后我得知苏醒公开高呼“干死皇马”,第一反应是,能不能干死皇马我不知道,但靠这种逼抢是绝对干不死的,原因很简单,不到悬崖边上,不是非拼老命不可,没人会这么来……

所以,在我们高呼“谁谁抢的凶”、“谁谁作风硬朗”、“谁谁令人感动”之余,不妨静下心来好好看一看录像,看看前场逼抢,到底隐藏着什么战术层面的奥秘。它是战术,不是打鸡血;是执行力,不是意志力。

(花花午夜嚎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