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个单词答4个问题,人狠话少的哈兰德太“傲慢”?

​9个单词回答4个问题,是什么体验?上周六德甲复工首轮,首次参加鲁尔德比就奉献传射的哈兰德,比场上发挥更引人注目的,是他赛后惜字如金的“哈式回答”,网络流传的不到半分钟的视频里,哈兰德任何一句回答都没超过3个单词,还没等对方例行公事地表达谢意,就头也不回地逃离了采访区。

沉默的背后是什么

“我只能说他连基本的礼仪都不懂,他是个出色的年轻人,但面对媒体时的无礼让人感到讨厌。”以英国名嘴皮尔斯·摩根为首,不少媒体人对哈兰德的“蹦词式访谈”大加挞伐。然而,这似乎是哈兰德出道以来秉持至今的风格,而他打破的,正是足球界一条不成文的潜规则:只要你站在镜头前, 就必须认真作答、态度诚恳,这不仅是配合媒体工作,也是球员工作的一部分。

诚然,多数人对哈兰德此番访谈的看法,无怪乎球员自大傲慢、不够职业,但哈兰德的沉默背后,有着更加复杂的原因。从哈兰德儿时就持续关注其发展的挪威足球记者拉尔斯·西弗特森就表示,哈兰德少年时代所在的俱乐部布莱恩和莫尔德,都是典型的农业区,当地的孩子多半从小就帮着家人干农活,习惯于和机器甚至牲口打交道,而不是人。在那样的环境下,没人喜欢说话,都习惯尽可能简短地回答问题,而一个话多的人,在当地可能会被视为怪物,甚至会遭到集体排斥。

挪威莫尔德

从2015年直到2018年,哈兰德都是在如此“沉默寡言”的环境下成长,而这恰恰是挪威射手从少年到青年的性格定型期。某种意义上,哈兰德和当年用四个“No”回答记者的穆里尼奥截然不同,“狂人”是不想说,“魔人”是不爱说。

转会萨尔茨堡红牛后,哈兰德话少如旧。去年在欧冠打破最年轻帽子戏法纪录后,欧足联记者就领教了挪威人的只言片语。

在去年欧冠对阵根克的小组赛中,哈兰德迎来了欧冠首秀并上演了帽子戏法。

“成为新纪录持有者,感觉如何?”

“超级棒。”

“还有呢?”

“我刚才不是回答了?” “9场比赛打进17球,你有什么秘诀?”

“努力。”

“两周后你们就要做客安菲尔德了,1997年你父亲在那里进过球,你准备追随他的步伐吗?”

“但愿。”

总共不超过15个单词的“尬聊”中,哈兰德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远比答案丰富,他先是晃动着肩膀,和上周六一样标志性地扬起眉毛,似乎在嘲弄着问题的“没营养”,而当记者问到最后一个问题时,他索性向经过的队友做起了鬼脸,并低低地嘟囔了一句,完全不正眼看记者和摄像头。此情此景,准备继续追问的采访团队,只好知趣收声。

哈兰德采访时对队友做起了“鬼脸”。

多特杀星?采访杀手!

比起屡屡碰壁的英国记者们,奥地利媒体则相当会撬开哈兰德的话匣子。他们会尽量避免提问能让做出判断的问题,不然哈兰德的回答一定是“是”或者“不是”;问题要尽量有趣甚至荒谬,这样才能激起哈兰德的回答欲望;至于“成功秘诀”之类宏大的问题,只能让哈兰德大脑一片空白——他不过是一个专注于足球的孩子,不会立马想出一两个肤浅的句子敷衍。

尽管和哈兰德共事还不到半年,但多特蒙德不少工作人员都承认,哈兰德过于贫乏的回答方式,会让采访变得格外艰苦。俱乐部一度将哈兰德的媒体采访控制在最低限度,并且向记者们发出忠告:“如果哈兰德认为问题很蠢,后果请自负。”和许多发表奇葩言论而上头版的球员不同,哈兰德引起热议,往往是因为话太少。

回到上周六的采访,由于德甲规定球员和采访者必须间隔4米以上, 以至于记者奥利弗·穆勒和团队们,只能用一根摇臂吊着摄像机接近哈兰德,就像用鱼竿钓鱼一样,这让采访双方都倍感奇怪。当然,穆勒是有备而来,德比之前,他曾和哈兰德单独聊过几次,并且知道他的说话风格:“他可能是非常谦虚,如果他觉得问题不够有趣,访谈就会走进死胡同,他甚至一点都不想呆在访谈区。我之前一个同事,在哈兰德从红牛转会多特蒙德后采访过他,但却被哈兰德搞得心烦意乱,因为挪威人没有给他任何他想要的答案。”

为了不让访谈成为尬聊,穆勒准备的问题都是开放式回答, 以避免冷场,但哈兰德还是用狡猾的微笑,开始戏弄提问者,“他是想测试你,挑战你,让你的提问变得更好,我相信这不是恶意,只是他的幽默感。”穆勒说, “他只是一个19岁的球员,而他最初几个回答得不错的问题,都被剪掉了,只剩下在社交媒体上疯狂传播的几十秒。我们本来要讨论他的第一个德比进球,但最后却变成了讨论他本人,这本身难道不是错误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