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年人物志专栏| 丛学娣:名人堂与“孩子王”

本期内容,我们将聚焦上海交大女篮教练:丛学娣,从她的故事看看上海交大女篮与CUBAL的发展。

上海的晚高峰时段,沪闵高架被堵得水泄不通,丛学娣正驾车在车流中缓行。她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执教女篮,这座高架是她上下班的必经之路。

偶尔,她会把视线从车流中拔出来,斜睨着不远处的“上海大转轮”。那是锦江乐园的标志性游乐设施,一座高108米的巨型摩天轮。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锦江乐园刚建成时,她才22岁,家住静安区,每来一次都觉得“像郊游”。那时的锦江乐园,让她感觉远得像另一座城市。

三十八年过去,上海的常住人口增加了一倍还多,城市规模也一再扩张,去锦江乐园终于不再像是郊游,可年轻人也有了“新宠”,那就是2016年投入运营的迪士尼乐园。前不久上海交大女篮队史首夺东南赛区冠军,丛学娣在庆功宴上向队员许诺,等赛季结束,会带大家到迪士尼乐园玩。如果是二十年前,大概锦江乐园才是她们“团建”的首选。

白云苍狗,沧海桑田,世事的变化,往往难以预料。就像她,14岁进入上海市体校,20岁进国家队,55岁率国家青年队取得亚青赛三连冠,跟专业队打了大半辈子交道,荣誉等身,却在本该退休的年纪来到了大学校园,倒退二十年,她绝对想不到人生有此一变。这是她个人的选择,也是“体教融合”的时代浪潮推动的结果。

01
最伟大控卫,奥运三分王

4月9日,中国篮球名人堂首届入堂仪式在天津举行,站在东马路会所旧址小小的演讲台上,丛学娣说了这样一句话:“坚持,才是追梦路上的最高起点。”她身高只有1米66,如果没有坚持,断然不可能成为中国女篮历史上的控卫G.O.A.T(最伟大的球员)。

关于丛学娣的“坚持”,有一个故事最为脍炙人口,那就是她从青年队开始,每天对着特制的小篮筐投篮上千次。为了达成这一目标,她凌晨5点就得起床训练。身边人心疼她,说“还年轻,别练坏了身体”,她回道:“正因年轻,才该拼力一搏!”后来她在一次对抗之后,落下了习惯性脱臼的毛病,有时仅是一抬手就会复发,即便如此,她还是把加练投篮的习惯保持到了退役——只是数量没有那么多,每天“仅”几百次而已。

在国家队,她还有另一个习惯。据她的老队友、她在国青队的助理教练李晓勤透露,丛学娣经常和郑海霞加练“攻中锋,遇阻后甩出来再投篮”的配合,频率是“几乎每次技术训练结束之后”。正因如此,这对身高差达到40厘米的组合,才会成为中国篮坛最有代表性的双人组之一。“娣娣就是我的闹钟,经常叫我起床加练。”名人堂演讲中,郑海霞如是说。

丛学娣从一开始就清楚,她是一个小个子,在篮下没有优势,只有把外线投篮练到极致,才能在篮球场上立足。凭借坚持不懈的训练,她的中远投能力远远超越了她所处的时代。1983年,时任中国女篮主教练的杨伯镛破格将她调入国家队,正是因为在这年全运会上见识了她神乎其技的中远投。而FIBA直到1984年才在正式比赛中引入三分线。

1988年汉城奥运会,三分线首次在奥运赛场亮相,丛学娣投出了赛会第二的三分球命中率。到了1992年巴塞罗那,她57.7%的三分命中率和3.0个的场均命中数更是双双高居赛会第一。半决赛与古巴一战,她三分球8中5砍下20分,场边球迷打出横幅:“丛学娣,中国的骄傲!”那届奥运会,中国女篮勇夺一枚银牌,这个成绩至今未被超越,丛学娣场均12.0分的得分,在队内仅次于彭萍的12.2分。

巴塞罗那奥运会中国女篮夺得银牌

李晓勤回忆说,丛学娣的射程“起码有8米”。而今天FIBA标准的三分线距离是多远呢?答案是:6.75米(底角为6.60米)。足见丛学娣篮球理念的前瞻性——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被极致的身高劣势逼着锻造出来的。

作为运动员,她不仅是手握奥运会1银1铜这么简单,她坚韧不拔的意志,她对至臻球技的不懈追求,以及她“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情怀,都是国篮宝贵的精神财富。

1991年,丛学娣已退役两年,结婚、照顾病痛缠身的双亲,俨然已是另一种生活节奏。然而,当中国女篮陷入低潮、几无可用之兵时,她还是义无反顾地响应了球队的召唤,选择了复出。结果与球队汇合不久,她就在一次训练中感到脚踝疼痛难当,检查发现,那上面竟长着21根骨刺!很难想象她当时到底克服了多大的困难,才能在一年以后的巴塞罗那震动世界篮坛。

所以就不难理解,为何丛学娣能成为中国篮球名人堂首批入堂的9个人之一,另外8个人,分别是以教练员身份入堂的蒋兴权、许利民,和以运动员身份入堂的郑海霞、宋晓波、胡卫东、刘玉栋、王治郅、穆铁柱。随便哪个拿出来,都是能以一己之力撑起一段历史的人杰。

作为教练员,丛学娣同样战功赫赫。联赛层面,她仅用一年时间,就率领惨遭降级的上海女篮重返甲A。国字号层面,她于2014年、2016年和2018年率队完成U18女篮亚青赛三连冠,还带出了黄思静、迪拉娜、李缘、张茹、韩旭、李月汝等一批当打之年的国手。作为女篮现役最冷血的三分射手,黄思静曾向我亲承,她球风的形成正是得益于国青时期丛学娣的耳提面命。

很多人并不知道,“三连冠”的背后,其实是女篮人才日渐匮乏的残酷事实。彼时,能够长期在队集训的队员已经越来越少,2018年那支国青队,真正从头到尾跟下来的只有3个人。跟队时间第4长的是一个重庆姑娘,她就是前不久在CUBAL东南区决赛拿到13分6篮板荣膺MVP的李煜彦。她之所以选择报考上海交大,与丛学娣的力邀有很大关系。

据李煜彦回忆,2018年11月亚青赛结束后,队员们大多星散,对抗训练时人手捉襟见肘,只能是体能教练、助理教练齐上阵,但丛学娣没有因此向队员表露过负面情绪,“从开始到最后都很认真,不论人有多少。”次年7月份的世青赛,丛学娣带队取得了第5名的好成绩,这是她在国青女篮的最后一战。之后,她便接受上海交大体育系的邀请,成为了CUBAL的一名女篮教练。

02
退休后的“二次创业”

2019年休赛期的上海交大女篮,已连续两年打进东南赛区决赛,也连续两年败于中国矿业大学女篮之手。彼时,后者是东南赛区绝对的霸主。更高层面,上海交大女篮,这支曾经的CUBS大超联赛冠军球队,从未打进过全国八强。体育系显然希望丛学娣能有所突破。

她天性“喜欢做些没做过的事”,这是校园篮球吸引她的地方之一。在专业队,运动员唯一的任务就是打篮球,一天练几次,教练说了算。而在上海交大这样的顶级学府,教练得跟运动员的学业“抢”时间——或者说,达成一种平衡。她想知道,自己能否带领这样一支球队“打出风格”并培养出真正高水平的运动员。

“我学的其他东西也不多,正好上海交大需要我,我又喜欢这个,想教会别人一些东西,我就来了。”丛学娣轻描淡写地说。

那个时候,她已有56岁,真正意义上的退休年龄,可是这并不妨碍她以饱满的热情投入新的工作。事实上,跟篮球朝夕相处的四十余年间,她从未有过懈怠,自然也不会因为执教一支学生球队而改变。2022年全国赛前夕,她带队到青岛集训,球馆的工作人员对当地记者感慨道:“60岁的人了,不管训练比赛都是站在场地边,上下午都是一站三四个多小时,来这一个多礼拜,天天都是这样。”

丛学娣延续了专业队的“魔鬼训练”,既要强度,又要投入程度,这一度让队员们难以适应,外线核心张天妹就曾在受访时说:“我当时真崩溃了,嚎啕大哭,很想跑又跑不完的感觉。”可这又是蜕变的必经之路,别无捷径。

据丛学娣回忆,她刚接手时球队存在诸多问题。队员不爱交流,打哑巴篮球,“不拍球的话都不知道有人训练”。基本功差——比如体力下降快,技巧不足,导致三分“投不动也投不到”——以至于她设定的训练指标,队员是完不成的。直到后来,才量变产生质变,“队员与队员、教练与队员的交流也越来越顺畅。”

值得一提的是,丛学娣并没有照搬专业队的经验,而是发挥自己“头脑灵活”的优势,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带队思路。她曾经要求队员出早操练投篮,后来发现这样一来,队员上课容易打瞌睡,影响学习,遂不再要求。而是把投篮训练改到了晚上,频率也不高,一周至多两次。“我主要还是让她们在一堂训练课上完成的质量,要高于人家两堂课的质量。”丛学娣说。

跟在国青队相比,丛学娣在上海交大给予球员的“关爱”要更多。到了吃青团的时节,她会亲自跑到老字号“新雅”买来新鲜的青团分给队员。端午节买粽子,中秋节买月饼,有时也带点年轻人爱吃的巧克力。她还会给每个队员过生日,这是国青女篮时就有的习惯。队员们则投桃报李,每逢教师节、母亲节,也会给她准备礼物。

丛学娣和队员一起在鼓浪屿游玩

为了弄清年轻人的“潮流”,这位“奶奶级”教练还会听从儿子的建议,比如前段时间她组织队员去看的《灌篮高手》,就是儿子给推荐的。她喜欢跟年轻人在一起,她说这样可以“保持年轻的心态”——的确,当她戴着墨镜和青春恣肆的队员们站在一起时,谁敢说她已经60岁呢?

“但我不会溺爱,相反,我越喜欢的人,要求可能会更高一些。不打球的人我不会说她。”丛学娣说,但她希望队员能打“快乐篮球”——她微信个性签名就是“快乐每一天”,所以,如果她话说重了,她希望队员要及时跟她“说开”,不要憋着劲,“如果是我的问题,我来解决。”

在一种紧张而又放松的氛围中,丛学娣和她年轻的队员们一起成长着。第22届联赛,丛学娣在CUBAL的“菜鸟赛季”,受“新冠”疫情影响分区赛取消,但是她率队在全国赛打进了八强,完成了历史性突破,只是在1/4决赛输给了矿大女篮。

这一年9月21日,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通知》,将“体教融合”提到了全新的高度。执教大学球队,或许是丛学娣传奇生涯中最不起眼的一段履历,却一定会在她心中占据最特殊的位置,它代表着她个人赛道的切换,同时也像风向标一样,标识着某种大势的到来——CUBAL对优质教练资源的吸引力,仍在与日俱增。

03
翻越“矿”山,兑现承诺

在丛学娣的带领下,上海交大女篮逐渐形成了“以快为主”的球风,水平也获得长足进步。可是她们仍旧翻不过矿大这座高山。2021年分区赛决赛,她们又一次输给了对手。“篮下的一些机会没把握住,否则那次就应该可以拿下。”说起那场比赛,丛学娣语气里流露出些许懊恼。

常规时间最后一分钟,上海交大至少抢到4次进攻篮板,可是没有一次能转化成得分,其中甚至包括一记毫无干扰的篮下擦板,皮球从篮筐上滚了小半圈滚到了外面。常规时间最后一攻,李煜彦拿到了进攻篮板,却在犹豫不决间忘记了出手,直到丛学娣跺着脚朝场内大喊,她才如梦方醒,结果惨遭打铁。最后的结果是,矿大追平比分并在加时赛中取胜。

李煜彦投丢关键球之后,丛学娣罕见地发了火,但她很快又恢复正常,心平气和地在战术板上画起了战术。她想起自己刚接手上海女篮时,30出头,“有冲劲”,却总想着立竿见影。一位老教练提醒她:“你起码需要2-3年时间。”她就感到沮丧,觉得耗时太久,她等不起。慢慢她才意识到,带队是一个系统工程,“缺哪个环节都不行。”

尽管她上任时许诺必拿东南王,可她也清楚,这帮队员经历的比赛还太少,还需要继续成长,她得耐心一点。

拿过三次亚洲冠军的教练,却始终无法征服CUBAL的东南赛区,我问她是否有某个瞬间感到尴尬。她说:“有嚒倒是有一点,但不是很主要,我也知道,哪个教练也不可能一带就取得好成绩。但有一点,如果吊儿郎当的,作风很差,不敢打,输给对方,从我这里来讲,带这样一个队伍可能有点掉价。但如果是把水平打了出来,跟人家去拼了,输二三十分也没关系,我不觉得丢面子。”

时间很快来到今年的分区赛,她们打出一波净胜分高达44.3的7连胜冲进决赛,再次跟矿大会师。第3节结束时,她们将分差扩大到了14分。矿大当然不会坐以待毙,第4节还剩48.9秒时,又顽强地把分差缩小到1分。丛学娣叫了暂停,单膝跪地给队员讲解战术,镜头没有拍到她的脸,但我想,她当时一定面如平湖。

暂停过后,上海交大进攻,她们把球交给了左侧45度的马天雨,可惜她的三分球磕筐而出。这下刺激了!落后1分,时间充足,矿大有无数种方式完成反超。双方队员落位,王珍突然向上线反跑,利用复杂的掩护制造了与李煜彦的错位。她想用速度打一个,可李煜彦丝毫不慌,脚步死死跟住,同时高举双手,像一堵墙挡在了她的身前。

这一攻矿大没能打成,从而失去了终结比赛的最好机会。随着她们孤注一掷的弧顶三分不中,上海交大终于加冕东南王。终场哨声响起的那一刻,所有人,球员、助理教练……全队都冲进场内兴奋地又笑又跳,唯有丛学娣面不改色。她的荣誉太多,区区一个东南王,远不至于让她表情失控,但她重视过程,“看着队员一点点蜕变,这个是很有成就感的。”

丛学娣在东南王的纪念衫上签名留念

4个赛季,丛学娣拿到2次全国八强(2020、2022)、1次分区冠军,这都是上海交大女篮的最好成绩。这位祖籍山东莱阳的南下干部之女,打篮球最初是因为不想被局限在窄窄的乒乓球台四周,她喜欢“满世界去奔”,现在,她又“奔”到了先前被认为存在某种隔离的另一个领域。

校园和职业,你很难说谁向谁靠拢——也许是某种相向而行,总之,丛学娣赫然发现自己处在两个领域交叠的地方,而且扎下了根,让自己的心血流淌在了交大闵行校区的气膜馆内。她是CUBAL第一个进入中国篮球名人堂的教练——诚然这与她在CUBAL的成就无关,即便如此,整个联赛还是与有荣焉,因为她早已是CUBAL大家庭的一员。

现在,丛学娣每天过着“上班族”的生活:中午驱车离家,2:30-5:30带队训练,然后再在上海晚高峰的车流中,用两倍的时间踏上归程。每天上午,她可以陪陪家人,会会朋友,料理一下家务,甚至看看自己喜欢的悬疑影视剧。执教国青女篮的六年,她一天到晚泡在球队,一年在家的日子不会超过2个月,显然没有这个条件。

她喜欢这种生活,以至于拒绝了好几支WCBA球队的邀请。而另一层原因是,她还没有带领这球队走得足够远。第25届CUBAL一级联赛女篮全国24强赛,她给球队制定的目标是“保8争4”。可惜关键战被矿大以1分优势“复仇”,以至于8进4不得不力拼强大的北京大学,最终遗憾止步八强。丛学娣仍得带着这帮孩子继续奋斗,不过不必过分着急,她和队友们当年用了足足8年才给奥运奖牌换了颜色。从8强到4强的耐心,她肯定有的。